還記得我對理財所下的定義嗎?理財就是將資金做有計畫性的長期安排,並且能夠有效預期將來產生的收益。依照這個定義,除了前面文章提到的定存、跟會、領取股息與債息等,還有哪些理財方式符合這個定義?要符合理財的定義,首先有兩個要件必須成立;第一是有計畫性的長期安排、第二是能夠有效預期將來產生的收益,要滿足第一個要件應該不難做到,但是要滿足第二個要件,就真的有一點難度了。檢視現有的理財工具,似乎不容易再找到其他的理財工具,可以讓人有效預期將來產生的收益。
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在於理財工具的缺乏,而是在於報酬率的不穩定。舉例來說,大家都知道股票的長期平均年報酬率約在8%~10%,但是這只是長期的平均值,並不是每年都固定有8%~10%的報酬率,當多頭市場的時候,可高到+30%以上;空頭市場的時候,又可低到-30%以下,上下波動非常劇烈。正因如此劇烈的波動,使得大多數的投資人無法抱緊手中持股,進而無法獲得市場的長期報酬。如果我們能克服報酬率的不穩定、降低波動程度,那麼我們就有很大的機會拿到應有的報酬。
早在1952年馬可維玆就已經找到解決的方法,透過不同屬性的資產類別,將這些資產組成一個投資組合,可以有效的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程度;同時也可以有效提升投資組合的報酬率。這個理論已經被證實有效,而且還獲得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正是所謂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也就是大家所熟悉資產配置的觀念。理財的方式因人而異,將各種資產做有效率的組合,並且配合個人的風險承受度,是最可靠的理財方式,也是確保理財成功的捷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