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理財為何不容易成功,經常事與願違、虧損連連,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大多數的人在處理金錢事務的時候,經常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當一個人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最後的結果當然容易失敗,偶爾成功只是運氣使然。其實理財成功是必然的事,想要理財成功就要先確認自己從事的是理財行為,而不是投資,更不是投機。不知大家是否曾經思考過投機、投資、理財這三者之間有何差異?表面上看來好像都差不多意思,都是以錢滾錢、用錢來賺錢,事實上存在極大的差異性,是完全不一樣的思維,如果大家能先釐清這三者之間的差異,確認自己的行為是屬於哪一種行為,就不會誤入歧途而慘遭滑鐵盧。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什麼是投機?我想大家都懂得投機的意涵;它代表沒有計畫,完全靠運氣來決定成敗,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賭博,你完全無法預知最後結果會如何,成敗完全要靠運氣,我想應該沒人反對賭博就是投機的行為吧。接下來談什麼是投資呢?投資的概念我想大家也不難理解,例如開店做生意就是一種投資的行為,當你準備要做生意之前,你一定會先評估自己的專業能力是否足夠、市場的接受情形、主要客群來源等因素,經過審慎的考量之後才會投入資金、人力與物力,努力經營期待將來有豐厚的收穫,但是最後的結果會如何?仍然無法有效的預知,還是有很多人經營失敗關門大吉,至少成功的機率肯定比投機大得多。最後我們要討論最重要的議題,什麼是理財的行為,如果大家能夠清楚理財背後真正的意涵,那麼就能擺脫財務虧損的厄運,達成人生財務的目標。如果要對理財下一個定義;我會說,理財就是將資金做有計畫性的長期安排,並且能夠有效預期將來產生的收益,關鍵點在於後面這句話;能夠有效預期將來產生的收益,所以只要符合以上的定義,就是理財的行為,反之就僅能算是投資或投機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哪些是屬於理財行為呢?舉例來說,定存就是一種最簡單的理財行為,因為每月可以領取固定的利息,完全符合理財的基本定義;另外跟會其實也算是一種理財行為,雖然跟會的利息不像定存這麼固定,還是可以有效預期將來產生的收益(假設沒有倒會的問題),所以還算是符合理財的基本定義(筆者不鼓勵跟會,僅藉此例子說明)。經常有人會問,到底買股票算是什麼行為?是投機?是投資?還是理財?我的答案,都是也都不是,股票本身僅代表一種有價證券,只是一個中性的名詞而已,決定股票是投機、投資還是理財?關鍵在於用什麼心態來買股票,如果買股票只是用道聽塗說的方式、看哪支股票順眼就買哪支,那麼買股票就跟賭博沒兩樣,純粹只是投機的行為;如果買股票事前有研究公司的基本面,看好公司未來發展的前景,認為將來股價會上漲,那麼買股票就是投資的行為;又如買股票是著眼於將來公司穩定的配息,可以有效預期將來的股利收入,那麼買股票就可算是理財的行為。
投機、投資、理財這三者並無誰好誰壞,三種方式都有人成功,關鍵在於你是否清楚自己所從事的行為為何?是否具備相關的能力與條件?如果單以成功的機率來說,投機最小、投資次之、理財成功的機率最大。要選擇用什麼方式來處理財務由自己決定,重點是要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能否承擔最後的結果。如果投機、投資、理財三者傻傻分不清,誤把投機當投資;誤把投資當理財,當然永遠嚐不到甜美的果實,甚至有些人因此誤解理財而從此不願意再理財,那真是人生最大的損失。最後再次強調理財成功是必然的結果,思考用什麼方法來理財,然後確實去執行,經過一段時間就一定會看到成果,至於理財的方法除了剛才所提到的定存、跟會和領取股息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有效益或更穩健的方法呢?在此先賣個關子,以後再詳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