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從事理財的時候,為何經常失敗,第一個原因就是投機、投資、理財傻傻分不清,第二個原因就是錯誤的操作觀念。在理財的領域裡,經常可以聽到所謂的投資專家、理財顧問對投資人告誡;一定要懂得停損、停利,否則無法控制虧損也無法享受獲利的成果,到頭來將是一場空。當市場到處充斥這種語言的時候,我們就在不知不覺當中被洗腦,認為這樣做是絕對正確的,將它奉為一種投資紀律,很少有人懷疑它的可靠性。從直觀的角度來看,停損就是停止損失繼續擴大;停利就是將獲利落袋為安,乍聽起來言之有理,完全挑不出有任何不妥之處,但是深入去分析停損、停利的實際效果,就會發現停損停利對理財長期目標的達成並無任何好處,反而是阻礙理財成功的絆腳石。
如果先從投機與投資的角度來看(注意是投機、投資而非理財),停損、停利的操作方式或許是必要的,因為投機與投資都不是長期的概念,可以視為單一短期的事件,也就是進行每一次的投機或投資都是一項各自獨立的事件,就好比你進入一家賭場賭博就是一個短期的獨立事件,因為你不會長期一直待在賭場裡賭博,又好比你研究一家公司的基本面,認為目前股價被低估、有利可圖,於是就投入資金等待將來股價上漲,到最後還是要獲利了結或認賠出場,在這些情況之下,執行停損、停利是必須的原則,避免賠光手中的籌碼與資金。但從理財的角度來看,停損、停利就是一種多餘而且錯誤的操作觀念,因為理財是長期且連續性的概念,不是短期的操作。理財的定義如同上一篇文章所下的;理財就是將資金做有計畫性的長期安排,並且能夠有效預期將來產生的收益,今天在理財上執行了停損、停利,只不過是短暫離開原來的財務計畫,終究還是得再回到原來的財務計畫中(除非財務計畫有改變),而在這段離開原來財務計畫的時間內,你有可能因此減少損失,更有可能因此減少獲利,因為沒有人可以準確預測未來的走勢。進行停損、停利首先就已經破壞了原來財務計畫的完整性與連續性;其次,不斷的執行停損、停利就是代表不斷的交易與不斷的選擇進出場時機,許多研究報告指出;選擇進出場時機,對長期投資效益的貢獻度非常微小,而且也沒有人可以連續性對進出場時機做正確的判斷,所以當你每停損一次就虧損一次;每停利一次就可能造成下一次的停損,如此循環不已,再加上交易的成本,以交易台股為例,每次交易成本約0.5%,如果每月進出一次,一年12次,光是交易成本就高達6%,您知道這6%有多大嗎?他大約是股票市場長期平均一年的實質報酬率(實質報酬率是將名目報酬率扣掉通貨膨脹率),這還不包含頻繁交易所帶來可能的虧損,基於上述的理由,不需要太多實際數字當佐證,就能判斷執行停損、停利策略所付出的代價與承擔的風險有多大?況且理財原本就是將資金做有計畫性的長期安排,並且能夠有效預期將來產生的收益,既然將來的收益是可以有效的預期,又何苦殺進殺出徒增自己的困惱呢?
對於理財而言,真正的投資紀律並不是建立在停損與停利的交易策略上;而是在長期有效率的財務計畫中如何堅持既定的計畫,不輕易的讓情緒改變這個計畫,這通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須要正確的觀念之外,還須要堅強的意志力才能辦到。只要建立正確的基本理財觀念,想要成功理財並不困難甚至是必然的結果,第一個觀念就是分清楚投機、投資、理財三者之間的差異,確認自己是從事正確的理財行為;第二個觀念就是屏除似是而非的操作策略,堅持既定的財務計畫,長期不斷的持續下去,最後必能達成最終的財務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