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成本才是決定績效的關鍵

            現代人投資理財的工具,不外乎自行買賣股票,或是購買各類國內、國外基金。不論是自己直接買賣股票,或是申購基金,大家最關心的事,就是操作的績效。當自己操作股票的時候,每天尋尋覓覓留意各種財經資訊,希望自己能萬中選一,挑中自認為的大飆股,股價一飛沖天,獲取超額的報酬,但是發現結果不如預期,馬上棄之如敝屣,尋找下一個更好的標的,正所謂;下一支股票會更好。就這樣辛苦的殺進殺出,最後常會發現,明明就有獲利,為何最後結算的結果竟然是虧損,實在令人大感不解,原來問題出在交易的成本,由於短線不停的交易,已經將原本的獲利侵蝕殆盡。上面所談的,還是比較好的狀況,在空頭市場的時候,股價被腰斬、融資被斷頭的情形,更是家常便飯的事。
        自己打不贏市場,於是就有人想到乾脆把投資理財的事交給專家處理,冀求基金經理人可以為我們帶來滿意的報酬。 於是乎把原本研究如何挑選大飆股的事,轉向研究如何挑選績優的基金,各種挑選基金的方法應運而生,諸如績效排名、星級評等 、4433法則、投資機構研究報告等等,都是在教導大家如何挑選到一支可以為我們創造良好績效的基金。坦白說;利用這些方法挑選出來的基金,並不保證會為我們帶來長期、持續性的好績效,只能作為一種參考,不是唯一的標準。根據研究報告;鮮少有基金經理人可以長期且持續性打敗大盤,多數基金經理人的表現是不穩定的,今年表現好擠身在前段班,明年、後年可能就落到後段班。整體而言,所有基金的平均操作績效也都是落後於市場的報酬,如果僅利用基金經理人過去的表現挑選基金,猶如看後照鏡開車一般的危險。
       基金績效表現不如大盤的原因,除了基金經理人的人為操作因素之外,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因素被大家所忽略,就是所謂的基金成本。基金的成本包含手續費、經理費、保管費、其他雜項費用及直接交易成本,手續費約略1%~3%不等、經理費約略1%~2%、保管費加其他雜項費用約略0.2%~0.5%、直接交易成本約略0.7%~2.5%,這些費用林林總總加起來約略在3.5%~5.5%,如果扣除手續費不算也約略有3.5%,這就是所謂的基金總開銷費用,而這3.5%的總開銷費用正是說明了為何整體基金的平均績效落後於大盤的主要原因。總結以上所論,不論是自行投資或交由專業人士操作,真正影響績效的關鍵因素在於成本。有一個以成本來挑選基金的方法提供大家參考;5050法則,第一個50代表基金的總開銷費用要低於0.5%;第二個50代表基金的週轉率要低於50%(週轉率是指基金交易的頻率,週轉率100%代表基金的持股在一年之內全部更換一次)。請大家以後在申購基金的時候,務必把成本列入第一考量要素,其次再考量人為的操作要素,只有把成本壓到最低,才是投資理財致勝的王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