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8日

核心資產的建立

          所謂的核心資產就是自己大部份財產的儲存模式,有些人習慣定存,把大多數的資產存放在銀行,賺取微薄的利息,這個定存就是他的核心資產;又有些人習慣買房地產,把大多數的資產拿去買房地,在收取房租的同時又可享受不動產增值的利益,此時,不動產就是他的核心資產。每個人都需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核心資產,讓資產不斷的穩定增長,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核心資產?才能滿足自身的財務需求。

       在建立自己的核心資產之前,我們必須了解哪些投資工具適合成為核心資產?我們的財務目標為何?我們對風險最大的忍受度為何?仔細評估以上的問題,才有辦法建立配合我們自身需求的核心資產。首先,核心資產的報酬率必須是高於通貨膨脹,如此才能維持貨幣的購買力;第二,核心資產的內容物必須能對抗各種外在環境的風險,如此才不會讓資產在短時間內大幅縮水;第三,核心資產的最大虧損狀況,必須在我們本身可以忍受的範圍內,如此才不會患得換失,影響對核心資產的持有信心。綜合以上考量,我們的核心資產必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報酬率,同時也應該是一個風險分散的投資組合,所以核心資產的內容物必須是一個集合各類資產的投資組合,簡言之,也就是一個完整的資產配置。

       當我們依據自身的財務需求及風險的承受度,就可以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的核心資產,不用擔心外在環境的改變,只要在適當的時間進行調整,使其恢復原來的配置狀態,如此就可以確保長期的投資效益。關於資產配置的相關理論,可參考筆者的其他文章,裡面有較詳細的介紹,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儘早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核心資產,並且堅定持有這個核心資產,不要輕易的放棄。

2011年12月4日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1952年馬可維茲(Markowitz)博士(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出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以報酬率的平均數做為預期報酬,以報酬率的標準差做為風險衡量指標,並以不同資產類別之間的相關係數做為報酬率相關程度與變動方向,依此三個變數(報酬率、標準差、相關係數)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藉由低度相關性不同資產類別所組成的投資組合,可有效降低投資組合風險波動的程度,並提高投資組合的報酬率。

    最佳投資組合(Optimal Set) 由固定相同的資產類別中,給與各類資產不同比例的配置即會產生不同的投資組合,就以股票與債券這兩類資產舉例來說,30%的股票和70%的債券形成一組投資組合;40%的股票和60%的債券形成另一組投資組合, 即不同比例的股票、債券配置就形成不同的投資組合,依不同比例的股、債配置將可形成無限多組的投資組合,而不同比例的投資組合都有其對應的預期報酬率與預期風險。最佳投資組合就是在相同的預期風險下,存在一組最高預期報酬率的投資組合;在相同的預期報酬率下,存在一組最低預期風險的投資組合。下圖中曲線上的每一個點即是最佳投資組合(注意曲線上預期報酬率低於6.5%的點非最佳投資組合)。
 
    效率前緣(Efficient Frontier)是將各點最佳投資組合連結所形成的彎曲線條就是效率前緣。在效率前緣上的任一投資組合皆為最佳投資組合,也就是最有效率的投資組合。不同的投資人由於對風險的忍受程度不同,所以即便是面對相同的效率前緣,也不會選擇相同的投資組合。風險忍受度高的投資人,會選擇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組合(也就是往曲線的右上方移動)風險忍受度低的投資人,會選擇低風險、低報酬的投資組合(也就是往曲線的左下方移動)


影響長期投資的關鍵因素

    所謂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就是透過邏輯系統的方式,將投資資金分配至各種不同的資產類別,包含股票、債券、不動產、原物料、現金等所組成的投資組合。投資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風險的控管與長期穩定的報酬,唯有透過完善的資產配置、分散風險才是最好的投資方式。資產配置的目的就是在於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提高投資組合的報酬;克服外界雜音干擾與情緒波動、建立良好的投資紀律,方法就是利用各類資產之間低度相關的特性來分散風險,並把握成功投資的三大原則:長期投資、分散投資、持續投資,如此才能創造長期穩定的績效。
       根據1991Financial  Analysts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分析1977-1987年間美國各大退休金計劃,將影響長期投資績效的因素分為:資產配置、進出場時機、選擇投資標的及其他原因等因素。研究的結果發現,資產配置對投資績效的貢獻占91.5%;進出場時機對投資績效的貢獻占1.8%;選擇投資標的對投資績效的貢獻占4.6%;其他原因對投資績效的貢獻占2.1%。此研究報告顛覆了一般人的傳統思維,誤以為掌握進出場時機與正確選擇投資標的才是獲利的關鍵因素,但事實證明資產配置才是真正影響長期投資績效的關鍵因素。換言之,想要只憑藉進出場時機或選擇投資標的來獲得良好的投資績效,其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相對的只要做好完善的資產配置,幾乎就可以確保長期良好的投資績效。

2011年12月2日

資產配置的最佳搭檔

          最可靠的理財方式之一,就是藉由資產配置的方式,將各類低度相關性的資產組合成一個投資組合,來降低報酬率的波動程度,提升整體的報酬率。接下來我們要來探討,到底用什麼理財工具才能組成一個完善的投資組合?我們曾經討論過,成本才是決定績效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找出哪些理財工具,具有低成本的特性,同時又能有效的代表某一類的資產。綜觀所有的理財工具,只有指數化投資工具能滿足以上兩個條件,因為指數化投資工具是追蹤某一指數的績效表現。不同的資產類別有不同的指數,例如股票市場有股價的指數、債券市場有債券的指數、不動產證券化市場有不動產證券化的指數、商品市場有商品的指數等等,而指數化投資工具就是追蹤這一類指數的投資工具。由於指數化投資工具是屬於被動式的管理,不需要主動挑選投資標的物,因此在各項的費用都比較低廉。
       指數化投資工具目前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所謂的指數型基金,其交易方式就如同一般開放式的基金一樣,由投資人向基金公司辦理申購和贖回,成交價格是由當時的淨值所決定;另一種是ETF,因為ETF是在證交所掛牌交易,其交易方式就像交易股票一樣,由投資人向證券商下單買入或賣出,成交的價格是由市場撮合決定。這兩種理財工具除了都具有低成本、資產代表性高的特色之外,還有一項很好的優點,就是可以避免人為操作的不確定性,因為指數化投資工具不需要經理人的主觀操作,所以可以避免掉人為操作的風險,如績效的不穩定、人謀不臧的疑慮等等,充分表現出市場應有的報酬,而這市場的報酬也正是我們需要的報酬。
        雖然指數化投資工具擁有這麼多優良的特質,但是在台灣本土市場卻是相當缺乏這類的產品,主要的原因在於一般投資人缺乏先進的理財觀念,另一方面產品提供者也因自身利益的關係,不願意大力提倡。如果想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完整的資產配置,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國外申購,目前指數化投資工具發展最健全的國家是美國,可以直接向美國的網路券商下單,或是透過國內券商藉由複委託的方式下單,就交易的成本而言,以直接向美國的網路券商下單的方式會比較低一些。筆者個人希望,國內的金融機構能引進這類的指數化投資工具,以嘉惠國內的投資大眾。

2011年11月30日

最可靠的理財方式

       還記得我對理財所下的定義嗎?理財就是將資金做有計畫性的長期安排,並且能夠有效預期將來產生的收益。依照這個定義,除了前面文章提到的定存、跟會、領取股息與債息等,還有哪些理財方式符合這個定義?要符合理財的定義,首先有兩個要件必須成立;第一是有計畫性的長期安排、第二是能夠有效預期將來產生的收益,要滿足第一個要件應該不難做到,但是要滿足第二個要件,就真的有一點難度了。檢視現有的理財工具,似乎不容易再找到其他的理財工具,可以讓人有效預期將來產生的收益。
       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在於理財工具的缺乏,而是在於報酬率的不穩定。舉例來說,大家都知道股票的長期平均年報酬率約在8%~10%,但是這只是長期的平均值,並不是每年都固定有8%~10%的報酬率,當多頭市場的時候,可高到+30%以上;空頭市場的時候,又可低到-30%以下,上下波動非常劇烈。正因如此劇烈的波動,使得大多數的投資人無法抱緊手中持股,進而無法獲得市場的長期報酬。如果我們能克服報酬率的不穩定、降低波動程度,那麼我們就有很大的機會拿到應有的報酬。
       早在1952年馬可維玆就已經找到解決的方法,透過不同屬性的資產類別,將這些資產組成一個投資組合,可以有效的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程度;同時也可以有效提升投資組合的報酬率。這個理論已經被證實有效,而且還獲得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正是所謂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也就是大家所熟悉資產配置的觀念。理財的方式因人而異,將各種資產做有效率的組合,並且配合個人的風險承受度,是最可靠的理財方式,也是確保理財成功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