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1952年馬可維茲(Markowitz)博士(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出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以報酬率的平均數做為預期報酬,以報酬率的標準差做為風險衡量指標,並以不同資產類別之間的相關係數做為報酬率相關程度與變動方向,依此三個變數(報酬率、標準差、相關係數)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藉由低度相關性不同資產類別所組成的投資組合,可有效降低投資組合風險波動的程度,並提高投資組合的報酬率。

    最佳投資組合(Optimal Set) 由固定相同的資產類別中,給與各類資產不同比例的配置即會產生不同的投資組合,就以股票與債券這兩類資產舉例來說,30%的股票和70%的債券形成一組投資組合;40%的股票和60%的債券形成另一組投資組合, 即不同比例的股票、債券配置就形成不同的投資組合,依不同比例的股、債配置將可形成無限多組的投資組合,而不同比例的投資組合都有其對應的預期報酬率與預期風險。最佳投資組合就是在相同的預期風險下,存在一組最高預期報酬率的投資組合;在相同的預期報酬率下,存在一組最低預期風險的投資組合。下圖中曲線上的每一個點即是最佳投資組合(注意曲線上預期報酬率低於6.5%的點非最佳投資組合)。
 
    效率前緣(Efficient Frontier)是將各點最佳投資組合連結所形成的彎曲線條就是效率前緣。在效率前緣上的任一投資組合皆為最佳投資組合,也就是最有效率的投資組合。不同的投資人由於對風險的忍受程度不同,所以即便是面對相同的效率前緣,也不會選擇相同的投資組合。風險忍受度高的投資人,會選擇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組合(也就是往曲線的右上方移動)風險忍受度低的投資人,會選擇低風險、低報酬的投資組合(也就是往曲線的左下方移動)


沒有留言: